供熱企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周轉困難。主要表現在:
①煤炭資金緊張。供熱的原材料主要是煤炭,由于現在實行的是煤炭與供熱價格倒掛機制,供熱企業買煤時是按市場價,賣出的熱商品卻是政府指導價。供熱成本要素發生價格變動,成本已翻兩三倍,而采暖價格受到審批程序等影響,不能及時調整到位,使單位面積供熱成本大于單位面積采暖收入,形成了供熱成本與收入倒掛的局面,供熱越多,虧損越大。
②環保投入越來越大。隨著對環境保護的重視,供熱行業也響應國家號召,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燃煤鍋爐。然而在清潔能源供熱鍋爐審批時,不能給予政策性的傾斜,及時、快速的辦理相關手續,致使清潔能源鍋爐的審批流程緩慢,阻礙了清潔能源供熱的使用。
③人工成本增加。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,國內通貨膨脹率的上升,CPI的上漲,物價上漲,造成人民生活費用增加,引起工資上漲。
④水、電、閥門、管道等原材料價格上漲。因為國家淘汰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,造紙,電力和煉鐵等16個行業,產能迅速減少,供不應求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。
⑤管網老舊需更換。蒸汽管網的使用年限一般在十四五年,隨著供熱設施常年運行,不少埋在地下的蒸汽管網已到了“退休”的時候。為了及時清除這些老舊高危蒸汽管網,需投入大量的資金,更換為更耐用、更安全、更節能的熱水管網,保障管網的安全運行。
供熱單位沒有相應的執法權,在面對偷用熱、拒不繳費、私自偷放供熱水或者非法安裝管道泵等影響其他用熱戶正常用熱時,供熱企業缺乏相應的執法保障,不能及時、有效的依法處置。致使這些行為屢禁不止,缺乏強有力的處罰措施,不能有效的打擊、震懾不法行為。
在房地產等供熱設施配套上,供熱企業介入時間晚,不能及時的發現供熱設備在設計、安裝時存在的不規范、不合理,致使供熱設備移交給供熱企業后,不規范的設計造成運行不暢,再改造的困難更大。
與此同時,正泰搶抓“藍天保衛戰”節能減排的風口,順應智慧供能的時代趨勢,積極踐行能源智能化、數字化、物聯網化欲借助品牌、資本、渠道、產品、管理等優勢,為中國傳統供熱行業注入技術與創新基因!